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再生于明初 > 第258章:瘟疫

第258章:瘟疫

推荐阅读:快穿之女配能有什么坏心眼呢小祖宗腰软心野,薄爷沦陷了!超级基因猎场透视神医在都市道士不好惹名侦探世界里的巫师阿拉德的不正经救世主九天苍穹变重生都市仙帝谍影:命令与征服


        三眼铳在明朝后期的军队中广泛应用,比如辽东名将李成梁,著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都有使用三眼铳的记录。可是现在有没有?刘璎吃不准,所以他问了祖父后才确认这个时候还没有,或者非常少见。
这东西一直流传到现代,年龄比较大的人有不少也见过的。不过在现代里三眼铳已经不是武器了,它是娱乐的工具,其作用类似于鞭炮,在节日里里边装上铜钱做子弹打出去,打到人的身体上会有微小烫伤,小孩子们争抢铜钱则被烫的大叫。这些都是烘托节日气氛的特别节目。
。。。。。。
因为刘基没见过三眼铳,所以刘璎拿来纸笔划出来,这就很直观了,一看就懂。
刘璎指着图说道:“三眼铳是三个短火铳绑在一起,装上长木柄,有长枪那么长,它装上火药和枪弹就可以打三次。缺点是因为铳管短,没有普通火铳射程远,优点是可以连续多次发射,骑兵步兵都可以使用。如果三眼铳足够多,就可以形成连续不断的火力,是克制骑兵的有效武器。
在来不及重新装填火药的时候,它还可以当做狼牙棒使用,也可以在前端装上长枪的头当长枪用。首要的一条是三眼铳的分量不能太重,拿到手里不能太吃力,因此就需要好的钢铁材料才行。”
刘基拿过三眼铳的图仔细端详,远近调整着距离,显然是老花眼看不清。
刘璎所说的都是常识,道理也简单,没有什么虚夸的,再配合图形一看就懂了。
刘基说:“这个东西没见过,按孙儿你所说,一个士兵使用它就可以有三次开枪的机会,对敌人的打击力就多了三倍,用来对付骑兵应该有奇效。这东西看着比火铳轻便的多,一个人就可以使用,比两三个人才能操作的火铳强出太多了。如果有这样一营兵,何惧蒙古骑兵啊?”
刘家的护卫队使用的短铳是一个人操作,这是刘璎对火铳的改造,朱家军里当然不会有短铳,还是原来那种很笨重的火铳,需要两三个人才能使用。与三眼铳比较起来,差距就特别的明显了,这道理谁都能懂。
刘基问:“按这张图说,这东西应该不难制造,交给匠户营他们应该能做出来。”
做兵器的只能是官方的匠户营,不会允许民间匠人打造兵器。明代是有户籍的,工匠归匠户营管,工匠的儿子还是工匠,祖辈流转是不能改行的,户籍就是匠户。所以说古代的户籍与现代的户籍区别还很大,正是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刘璎答道:“祖父说的没错,朱家的工匠也可以造出来。但是它有两个难点:第一重量要轻,否则士兵拿不动,拿着很吃力就不能做武器了。第二还要打得远,有杀伤力。原来的火铳那么笨重,又能打多远啊?一般也是百步之内,如果更短小的铳管不是射程更近了吗?所以说既要轻便又要打得远,二者兼得就不容易了。”
明代的工匠肯定能造出三眼铳,明朝晚期有那么多的三眼铳不就是证明吗?但是正如刘璎所说,三眼铳的重量和射程是矛盾的两面,要威力大射程远就要加大重量,可是太重了士兵拿不动。在限定的重量之内,取得比较好的性能才是关键。
刘璎说道:“能够用于作战的兵器重量不要超过十斤,七八斤最好。那么去掉木料的枪杆的重量,三眼铳的头部最大六七斤的分量。不知道朱家军里有没有这规矩呢?按这个分量也不知道朱家的工匠能不能造出来。”
说到单兵武器的重量要科普一下。现代的步枪一般都在六斤(3公斤)以内,二战时老式步枪(如汉阳造)重一些,号称“七斤半”。分量过重拿着就吃力了,这也算是标准吧。
听刘璎说到这些细节让刘基更是吃惊,他自己都没注意过这些问题,长枪大刀有几斤几两他还真说不上来。不过他知道,他孙儿说的有道理,只有限制在五六斤的分量上造出来的三眼铳才能够实用。
刘基说道:“认真想一想这个新兵器现在还真的不能拿给匠户营去做,这东西没有效验,我也不好没来由的提出来一个新东西来,总要有个出处才好,等有了样品之后再让工匠仿造也不迟。孙儿你能造出来吗?哦,即便做出来也要声言它是西洋货,可不能说是咱刘家制造的,还是不要担这个干系为好。”
是啊,制造兵器本就是大忌讳,何况这么先进的武器呢?必须要藏拙,这就更显示出刘璎身居海外的重要性了。
刘璎:“是,祖父想得很周全,我尽快造出样品送过来,就说是从西洋来的货。”
刘基微笑着说:“做出来也不必交给我了,给哪个衙门都行,我就不经手了。”
他这是彻底的避嫌。
通过他们祖孙两人的交谈,让刘基更了解了自己的孙子,确认非同一般,感觉比他还要强许多。
。。。。。。
刘谨兄弟既然不能在江宁常住,刘基嘱咐他们到处逛逛,看看第一大都市的风光。因此刘谨兄弟和刘璎刘珞叔侄几人几乎每天都外出游览,观看大都市的风光,在热闹的秦淮河和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都留下他们的足迹。
可是好景不长,几日后,突然出现了瘟疫的苗头,不断听说有人病倒,并且有病死人的传闻,江宁城一下子就紧张起来,热闹的街巷明显人影稀少。
古代医学落后,一方面人们不知道传染病的病理,没有微生物细菌等概念,缺少阻断瘟疫传播的知识,很难控制瘟疫的传播。另一方面医疗手段落后,没有针对性的药物,因此死亡率很高。
但是古人也有正确的应对办法,就是百姓们自觉地少出门,官府也会出动军队关闭城门,隔绝游民进城,封锁街巷,严禁人们出行。这就是现代所说的“隔离”,这种办法还是有效的。但是,此时是瘟疫初起,官府还没来得及反应,江宁城还没有封锁。
面对突然而至的瘟疫刘谨不由得发出感慨,他对老太爷说:“幸亏璎儿有言在先,已经警告说:大灾之后必有瘟疫。并且极力劝说不要全家出行,这才把妇人孩子们都留在家中,否则真是不堪呀!”
闻听此言,刘基更是对自己的孙儿刮目相看,此儿的智慧真是非同常人!
刘谨问刘基:“现在官府还没什么章程吧,大街上还看不到官府的人。”
“瘟疫刚刚起来,为父我已经上了条陈,现在还没消息呢。”
刘谨:“要不把璎儿找来?或许他有什么见解呢?”
无形中刘璎成了智者,刘谨首先想到的是找刘璎咨询。
这次遇到的瘟疫到底是什么传染病?刘璎不是医生,他无从判断,但是按照历史情况说,很可能就是鼠疫,也叫黑死病。
历史上鼠疫的大流行,肆虐欧亚两大洲的时间刚好是14世纪中叶,就是现在这几十年。鼠疫的广泛传播与蒙古军队有关,蒙古人的骑兵征战欧亚大陆,骑兵的行动速度快,途径的地域广,由此导致病毒的迅速蔓延。
刘璎不是医学方面的专家,但是有现代人的常识。由鼠疫的名称可知,这个瘟疫可以在人和老鼠之间传播,特别是老鼠身上有很多跳蚤,跳蚤叮咬老鼠也叮咬人,这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除了老鼠传播之外,也有人与人之间是接触传染,汗液、口液飞沫、血液、排泄物都是传染途径。次要的也有通过食物、衣服被褥等物品传播。
很快刘璎被找来了,刘基说:“城里起了瘟疫,病人越来越多,也已经有病死的了,家里人都要小心躲避,没事就不要出门了。”
“是,这两天我们都没有出门。祖父您可知道这是什么瘟疫吗?”
刘基:“江宁城里的瘟疫刚刚发生,一时还看不清,可是有传报说江北更早已经有了,按那边的传闻像是鼠疫。”
刘基是朱家政权里的重要人物,所以他知道的消息多,官府的消息也应该比较准确。
一旁的刘谨问道:“璎儿,对鼠疫可有好的防治办法?”
刘璎回答说:“我并不从医,也不懂医药,因而不知道有没有可以治疗的药,如果没有特别有效的药那么防止瘟疫传播就是重中之重了。”
刘璎是知道的,鼠疫是细菌传染,现代里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用的是抗生素,这个时候肯定没有。他说没有可用之药是很缓和的说法了,避免人们太绝望。
刘基听着感觉不大对,他说:“那得了瘟疫的人怎么办?还不是要找大夫?”
刘璎说:“大夫用药也是因人而异,治疗的好坏就看个人的运气了。此外还有更要紧的是大夫和郎中的数量有限,瘟疫一来则病人无数,平民百姓怕是找大夫难。这可不就是听天由命吗?所以我才说防治瘟疫主要还是‘防’字,谨防瘟疫泛滥失去控制。”
缺医少药的状况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瘟疫感染人数太多,挤兑了医疗资源,让医疗系统崩溃。
刘基听着觉得预防传播的办法似乎有理,于是他问道:“对于防瘟疫孙儿可有好办法?”
刘璎:“如祖父所说,假如真的是鼠疫,那第一就要灭鼠,不管是用老鼠药还是打老鼠,总之要灭鼠。老鼠没了,少了,就减少了瘟疫的传播。”
其实打老鼠也没什么新鲜的,既然叫鼠疫,古人也知道与老鼠有关。刘璎还说了其他的,无非是食物要干净,常洗手,控制人口流动等等,都是老生常谈,古人也会知道的。
但是刘璎说出一条很特别的,他说:“人们出门都要用布条绑在脸上,捂住口鼻,避免吸入疠气。”
“疠”,读音:“力”。古人不懂什么细菌传染,通通归于“疠气”。刘璎也要用古人的习惯来说话,否则别人听不懂。
刘璎所说的捂住口鼻的布条其实就是口罩,他把现代抗瘟疫的办法拿过来了。
——end——
    喜欢再生于明初请大家收藏:(www.shandu.fun)再生于明初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shandu.fun/xs/10/10030/1033862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shandu.fun/10/10030/1033862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