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崇祯十五年 > 第1113章 宗室困局

第1113章 宗室困局

推荐阅读:四合院之赤脚医生道界天下名侦探世界里的巫师独步成仙我的谍战岁月超级基因猎场为什么它永无止境御鬼者传奇嘿,妖道神秘让我强大

    ……
    为什么要在开封召见登莱文武?朱慈烺所为的还是辽东。虽然去年年中,大明在时隔十年之后,第一次对建虏辽东沿海,展开了大规模的骚扰和攻击,并取得了一定的战绩和成果,但因为辽东海岸线太过漫长,建虏又已经将沿海岛屿和海边居住的居民,全部迁移,致使沿海之地除了除了几处关隘港口之外,其他地方全部是百里无人烟,无人无城,明军要想取得更大的战果,非的大举深入不可,而这在某种意义上,遏制了骚扰之策的威力,因此,军机处研议是否可以在恰当的时间,夺取旅顺金州等建虏不得不救之地,从而将骚扰战变成实实在在的反攻战。
    但朱慈烺否决了,他认为,时间和时机都不成熟,大明现在还没有对辽东展开大规模反攻的能力,不说兵马,只说粮草补给就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今年对辽东海岸的攻击,还是以骚扰牵制为主。
    下午,朱慈烺在周王府先后召见王永吉、郑森,黄蜚,佟定方,听王永吉说山东军政,听后三人当面陈诉去年骚扰辽东海岸的经过和心得。
    历史上,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时,王永吉正为蓟辽总督,在吴三桂整儿决策过程中,王永吉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若不是他的默许,吴三桂也无法顺利的实施整个计划,“借虏剿寇”也就不能成行。
    等山海关大战结束,清兵入关之后,王永吉一路南奔,弘光元年为凤阳总督,后来清兵南下,他屈膝投降,先为满清的大理寺卿,后又为工部侍郎,是一个实实在在地贰臣。
    论实际才干,王永吉并无出众之处,不过胜在听话,曲阜儒生哭庙,如果是换成史可法一类的人物,是绝对不会镇压的,闹到最后,必然会风起云涌,搅乱局势,坏了新朝的大计,因此,朱慈烺虽然内心里对王永吉这类的人物并不喜欢,但为了推行新政,他对王永吉却不得不重用。
    召见王永吉,行礼如仪,在详细问过山东军政和各项准备之后,温言勉励一番,王永吉退下。
    ……
    三个武将中,黄蜚乃是原旅顺总兵黄龙之子,渡海攻击,收复旅顺,为父报仇的心志最为急切,去年骚扰之战中,他带兵突入最深,也最为勇猛,他再次请求收复旅顺,朱慈烺感其忠义,温言勉励,并向他保证,但是时机成熟,朝廷一定会收复旅顺,继而是整个辽东。
    相比之下,在朱慈烺身边磨练许久,又参与京营参谋司的佟定方就冷静许多了,就去年骚扰得失,辽东海岸各处的地形深浅,下一次如何进兵更为省力和有效,都分析的清清楚楚。
    而一年历练,感觉他更加成熟稳重了。
    朱慈烺暗暗点头,佟定方,将门虎子,前途不可限量。
    最后的水师提督郑森和朱慈烺交谈时间最长。
    上一次京师一别,但现在已经三年了,这三年里,登莱水师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成了大明水师的重要力量,这其中除了朱慈烺的鼎力支持之外,郑森的个人能力以及他郑氏家族的源源不断的挹注,也是另一个重要支撑。
    此外,在开海之事上,郑芝龙虽然极度不乐意,一肚子的牢骚,但在大的方向和小的执行上,并没有给朝廷出太多的难题,这一点,郑森对父亲郑芝龙的大义劝说也是功不可没。
    因此,朱慈烺心中是很欣慰的,对郑森也越发器重……
    “陛下,登莱到辽东旅顺的海路,已经全部恢复,中途的几个岛屿,我登莱水师也已经派人派船守卫,建虏无有水师,助纣为孽的朝鲜水师不足为虑,除非是冬季冰封,否则建虏一人一船也休想出海。”
    “除去船舰,我登莱水师更有重甲勇士千人,即便是陆战,我登莱水师也是不惧的。”
    郑森英气勃勃,十分的锐利,他的雄心并不止在水师,对于陆军,他也有相当的想法。
    朱慈烺笑:“有卿在水军,朕无忧也。至于陆战,卿耐心等待,用不了多久,朕就会令卿大显身手。”
    郑森振奋抱拳。
    ……
    晚间,朱慈烺在周王府召开军级会议,除了两位军机大臣陈奇瑜和高斗枢以及随行的诸位参军参政之外,山东总督王永吉,河南巡抚高名衡,水师郑森,总兵黄蜚,以及游击佟定方也都参加。
    议间,王永吉说再过半个月,渡海所需的弹药补给都能准备完毕,到时就可以渡海攻击了。
    接着,众臣各抒己见,对辽东战事提出建议,朱慈烺仔细倾听,军机处文书也详细记录,将每一个人的发言都书写在册,以备后查。
    “今日是五月末,军需完毕之后,即遵照前策,即渡海攻击。另外,听闻建虏正在金州一代打造水师,明显是要与我大明水师争锋,卿等切不可大意,一定要将其水师先行拔除!”最后,朱慈烺道。
    “遵旨!”
    群臣起身,躬身接旨。
    ……
    第二日清晨,山东文武就离开离开开封,急急返回登莱,准备渡海攻击事宜。而隆武帝原本打算在开封在停留一日,次日就起驾的,不想在当天下午,开封城中却是发生了一件大事。
    有一人擂响了开封府衙前的大鼓,高喊冤枉,自称是崇王子孙,现在的爵位是奉国中尉,原本是国家供养,但朝廷拖欠他的宗禄长达半年,家中已经断粮数日,现在都已经快要饿死了,听闻陛下御驾开封,于是他向人借了路费,亲自跑到开封来鸣冤。
    朱家子孙亲自鸣冤,又恰逢陛下正在开封,此事非同小可,开封上下不敢怠慢,急急将其人召入后堂,详细询问。
    其人拿出身份文牒,证明朱家身份,更在堂中大哭,说自己的悲惨生活,身为朱家人,不能务农,不能经商,不可以参加科举,除了朝廷的宗禄,他没有其他的收入,但偏偏朝廷常常拖欠,一年两年,甚至三五年都不发一次,他们这些宗室后代过的极惨,很多人食不果腹,甚至饿死在家中的事情也是发生过,求陛下开恩,给他们这些宗室补发应给的宗禄吧。
    很快,隆武帝朱慈烺就知道了这件事情。
    当初,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因为是穷苦出身,饿怕了,朱元璋十分担心自己的后代会吃不饱穿不暖,因此建立了一套历朝历代最为优厚的宗室制度,将自己的十几个儿子都封为亲王,分驻各地,而后每一任皇帝的儿子,也都是亲王,亲王待遇是一年是一万石,郡王两千石(嫡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亲王爵位。其他儿子为郡王),镇国将军一千石(郡王的其他儿子),第八级也就是最后一级是奉国中尉,一年的俸米是200石,一个月平均15石多,比七品县令都要高很多。
    ----减到奉国中尉就不能再减了,也就是说,朱家在册子孙,最低也是一个奉国中尉,每年都可以领取宗禄两百石。
    此外。遇上婚丧嫁娶,生日节假,朝廷都有补助。最初的时候,亲王都能带兵并可以参政,但靖难之役后,朱棣担心有人效仿自己,也来一个靖难之役,因此严厉控制藩王的日常生活,从此,朱家子孙就被圈养了起来。
    不能务农,不能经商,不能参加科考,经商就更不能了,更不可以结交官员,唯一能做的就是坐在家中养肉。
    嘉靖皇帝时,因为宗室负担沉重,支出巨大,朝廷财政供给不上,不得不进行改革,制定了《宗藩条例》,开始严格控制宗室人口,宗藩的爵位虽然还可以继续世袭继承,但是却有了数量限制,对于宗禄也进行了明确规定。
    《宗藩条例》的出台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定程度缓解了明朝的宗室财政压力,完善了制度,但治标不治本,宗室人口积累大量财富,消耗国家大量财力物力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万历天启时候,国家财政还可以勉强支撑,宗禄也还能断断续续的发出来。但到了崇祯年,尤其是崇祯十年之后,国家财政枯竭,连军饷都不能保证,以至于到处兵变闹饷,何况宗禄呢?
    亲王郡王们因为家底厚,历代有积蓄,本就不依靠宗禄,他们的衣食和生活都不受影响,但最低一级的奉国中尉在朝廷连连拖欠宗禄,数年不得一米的情况下,早就已经支撑不住了,只不过过去的时候,他们在地方上一闹,地方官员总会想办法给他们补发一些,令他们渡过难关,但隆武帝继位之后,严明了财政纪律,专款专用,宗禄由朝廷拨款、内廷宗人府审核发放、各地官府具体执行,也就是说,除非是宗人府发放,否则地方官员是不能从其他挪用的。
    而隆武帝朱慈烺从去年到今年,故意压着宗人府,不许他们发放宗禄,也因此,在军饷和官员俸禄都已经补发的情况下,宗禄是现在大明朝廷现在唯一积欠的一个大项。
    而眼见军饷和官员俸禄都补发了,只有宗禄没有动静,各地宗室尤其是底层宗室万分着急,他们不断的派人到官府询问,但却没有结果,今日到开封府告状,一来是诉苦,二来也是催促朝廷尽速补发。
    ……
    听完河南巡抚高名衡所说,朱慈烺微微沉思。
    大明财税一直都很困难,除了天生的财政弊端之外,庞大的宗室开支一直也都是大明朝最沉重的一个负担,明末时,在册的有爵位的朱家子孙有二十万。这二十万人每年都需要国家花费大量的钱粮去供养,在各项开支之中,除军费之外,宗室开支是最庞大的。
    去年年末,内阁和六部制定预算之时,宗禄其实是计入的,这笔银子,也如数的进入了宗人府,但朱慈烺却一直压着不发,所为的,就是想要逼迫宗室做出改变,同时也将这笔银子作为朝廷的紧急预备银。
    现在有人告状,朱慈烺以为,或可趁此机会,对大明朝的宗禄发放和宗室问题,做出一些改变和整理。
    “去请周王叔来。”
    朱慈烺道。
    “是。”
    ……
    很快,周王朱绍烔到了。
    现在的周王朱绍烔乃老周王朱恭枵的嫡长子,老周王于崇祯十七年四月逝世,朱绍烔今年刚刚承袭封号,开封之战时,周王府出力甚多,朱慈烺对老周王也甚为尊敬,新周王虽然不及老周王的远见,但却也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加上周王世出洪武皇帝,地位尊崇,在宗室之中有相当的影响力,因此朱慈烺要召他来商议。
    “周王叔,今日有宗室在开封府衙击鼓鸣冤,讨要宗禄,此事你可知道?”朱慈烺问。
    朱绍烔胆子小,吓的急忙跪倒:“臣刚刚听说了,但请陛下明鉴,臣事先对此事毫不知情啊。”
    “王叔请起,朕叫王叔来,绝不是问罪,也没有责怪之意。”朱慈烺温言。
    朱绍烔这才放心,擦一把冷汗爬起,坐回椅子里战战兢兢地继续听。
    “王叔以为,此事该如何处置?”
    “但凭陛下决断,臣身为宗室,有祖宗之法,不敢妄言啊。”
    朱慈烺脸色凝重:“敢问周王叔,可知现在宗室在册之人,有多少?”
    “臣不知。”
    朱慈烺看向身边的田守信。
    田守信取出册子,清楚的念出数字:“我大明皇室天家。到今日,凡在册有爵,为二十一万两千四百六十一人。”
    说完,田守信就退下了。
    朱慈烺看向周王:“二十一万两千四百六十一,亲王一年是一万石,郡王两千石,最低的奉国中尉也有两百石,这还不算各项补贴,零零总总加起来,每年要消耗我大明岁入的两成以上……而照宗人府的预估,这个数字还会以每年一千人的速度缓慢增加,即便增加的都是最低等级的奉国中尉,朝廷为此付出的钱粮,每年也得增加十万石,等到一百年后,宗室开支将占到大明朝廷岁入的二分之一。再过两百年,大明朝一年的岁入,也不够宗室们的宗禄和开销了,到时候,这大明朝的天下,也就非亡不可了。但不是亡于建虏,也不是亡于流贼。而是亡于宗室,亡于我朱家子孙啊……”喜欢崇祯十五年请大家收藏:(www.shandu.fun)崇祯十五年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shandu.fun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shandu.fun/xs/5/5271/1590593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shandu.fun/5/5271/1590593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