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崇祯十五年 > 第1324章 李学案

第1324章 李学案

推荐阅读:四合院之赤脚医生道界天下名侦探世界里的巫师独步成仙我的谍战岁月超级基因猎场为什么它永无止境御鬼者传奇嘿,妖道神秘让我强大

    ……

    除了海参崴的议题,近日,刑部还有一桩大案,在朝堂引起了议论。

    虽然“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在全国推广,今年已经是第二年,但犹有士绅在反对,今年山东地区又发生了一起聚众抗税,冲击官署的大案,经过山东巡抚杨廷麟的调查,山东按察使的审理,幕后主使浮出水面,乃是山东在地有名的大儒李学。

    李学今年已经八十岁,面对山东按察使的审问,他毫不避让,坦然承认,并在庭审之时,怒斥“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乃是恶政,斯文扫地,逼的读书人不得不奋起反对。

    山东乃孔府所在,孔孟之乡,文风厚重,读书人众多,这些年战乱较少,士绅受到的攻击很小,因此,“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带来的冲击,在北方各省中,山东是最大的,而李学早年中举,但因为看不惯官场腐败,愤然辞职,回乡教书授业,渐渐成为山东有名的大儒,门人学生众多,他的被捕,在山东掀起了轩然大波。

    很多书生上街请愿,请求释放李学。

    因为事情重大,山东按察使不敢决,只能火速上报朝廷。

    ……

    和金圣叹一样,自从李学被抓之后,为他求情的奏疏,就雪片一般的飞到了京师。

    内阁,六部堂官,也多有为李学求情者。

    所有人都想着重复金圣叹的例子,但是人够多,陛下最后会网开一面,饶了李学。

    他们求情的理由都很简单,那就是李学都已经八十了,老糊涂了,朝廷何必和他见识,饶他一命,更显朝廷仁德。

    但他们忘记了,饶过金圣叹,是司法改革,《刑律》修订之前,而且金圣叹并不是事件的主谋。

    对于众多的求情奏疏,朱慈烺没有理会,只告诉山东按察使,依律法处置,不得轻放。又令杨廷麟加强戒备,防止骚乱。

    十五天前,关于李学的初审结果出来了。

    因为在这之前,隆武帝就有诏令,刑部也有条例,对于带头闹事,反对新政,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着,一律死罪。

    因此,山东按察使判了一个“死”。

    而李学也颇为硬气,居然放弃上诉的权力,说要承受隆武朝砍向读书人的第一刀,要用自己的血,警醒天下人!

    这一下,内外都是哗然。

    这十五天里,不断有人为李学求情---因为山东按察使已经作出判决,而李学又放弃上诉,依照新制定的“刑律”,只有大明皇帝能救他,那就是特赦,如果大明皇帝不赦,待十五天期满,李学的死刑就定验,隆武帝再御笔一勾,李学就是必死无疑了。

    面对求情的奏疏,朱慈烺一律驳回,所回的也都是三个字:大明律。

    不多说,但意思和心志却是清楚表现。

    随着时间的临近,所有人都感觉到,李学已经是不可救了。

    ……

    “陛下,太子殿下求见。”田守信轻声报。

    “哦。”

    朱慈烺微微惊奇,今日不是“星期天”,太子怎么会来求见?

    但还是微笑:“快让他进来。”

    太子朱和埕走了进来。汜减 75&#122w.co*m* 汜

    翼善冠,青衣,玉面朱唇,感觉十三年的光景,不过一晃而过,太子,已经十三岁了。

    十二岁之前,太子在宫中接受教育,由袁继咸方以智等名师教导,又学习弓马刀剑,在健身之外,朱慈烺也想要将太子培养成文武全才,时不时的,朱慈烺更是亲自教导,以前世里老师的身份,向太子教授一些这个时代所学不到的知识。

    太子聪慧无比,一点就通,去年京师第一公立中学堂考试,太子取的了头名。日常表现,太子也是聪明有礼,对于朱慈烺传授的治国理念和做人准则,接受的也很好。

    朱慈烺十分欣慰和喜欢。

    六个儿子中,他对太子的期望最深,付出的也最重。

    “儿臣叩见父皇。”太子朱和埕行礼。

    “快起来。”朱慈烺满是笑。

    田守信搬来椅子,太子坐了。

    太子报告他在学校所学,及这几天在宫外的一些见闻。

    朱慈烺静静听着。&#29306&#22914&#32&#55&#53&#122&#119&#111&#114&#103&#46&#99&#111&#109&#32&#29306&#22914

    一会,太子好像没什么说的了,就低下了头。

    而朱慈烺早已经看出了虚实,于是笑道:“好了,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朕听着呢。”

    太子犹豫了一下,忽然跪倒在地:“父皇,儿臣是为了李学……”

    “你要为他求情?”朱慈烺明白了,脸色微微一变。

    太子叩头:“是,李学虽然罪该万死,但念在他是一代大儒,又已经八十了,就法外施恩,赦了他的死罪吧。”

    ……

    殿中一下就静了。

    田守信微微惊异的看了一眼太子,然后迅速低下头。

    朱慈烺看着太子,脸色无比凝重,然后缓缓问:“这是你自己的意思,还是他人的影响?”

    太子涨红了脸,抬头道:“是儿臣自己的意思!儿臣每日上学放学,路过茶肆酒楼,都能听见百姓们在议论李学,他们都说李学做官是清官,学问也做的好,虽然一时糊涂,但朝廷不应该妄杀……”芈何  芈

    “儿臣虽然知道不该干涉司法案件,为李学求情,但儿臣忍不住……”

    说道最后,太子眼也有点红。

    朱慈烺呆了一下,看着脸色涨红,眼圈发红的儿子,眼前的场景好像有些熟悉,令他有点恍惚,一瞬间,他仿佛是回到了当初,回到了崇祯十五年,他跪在殿中,向崇祯帝进言启用孙传庭之时,崇祯帝同样怀疑他是有人指使,他当时也是脸色涨红的大声辩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同一个场景,同样是小心进言,同样是父子君臣。

    只不过他从太子的身份,变成了皇帝,而跪在地下的,变成了他的儿子。

    好像是一个轮回。

    ……

    朱慈烺在心中叹口气,心想太子心地善良,怜悯李学是好的,但为李学求情,却说明他还是年幼,还没有明白律法对国家的重要以及君王在面对国家律法之时,应该保持的小心谨慎。

    “起来吧。”朱慈烺温言。

    “谢父皇。”太子起身,重新落座。

    朱慈烺望着他:“你能心有怜悯,为李学求情,父皇很欣慰。”

    太子脸又红了:“父皇……”

    “你听朕说完,”朱慈烺摆手:“但朕不能赦免他,为什么?”

    “新修的刑律,吏律,民律,商律,你都读了吧?你应该知道,父皇制定新律法的苦心,大明这么大,疆域这么广,官事民事纠纷那么多,但过去的律法太过笼统,给地方官的权限太大,容易造成他们一手遮天,官官相护,欺下瞒上,更有乡绅横行,勾结官员,损害百姓的利益,冤屈无法伸展,因此父皇才要设立司法官,置法院,予以分权和制衡。”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重要性,我已经和你讲过多次,今天就不说了。”

    “李学明知道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是国策,上有我的诏书,下有地方巡抚衙门的严令,但他却依然在幕后策划,鼓动学生,聚众抗税,阻挠国策的实施,这样的人,名为学富五车的大儒,实则是自私自利、罔顾大义的小人。”

    “这样的人,如果不严惩,各地岂不是有样学样?”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推行的良好局面,怕就要毁于一旦了。”

    “朝臣们怜惜的是李学的学问和年纪,父皇在乎的,是国家的律法和朝廷的诏令。”

    “法律定出来了,就是为了执行,如果动不动就赦免,那法律还有什么意义?”

    “李学触犯刑律,且顽固不化,没有悔过,如何赦免?”

    “李学才学渊博,八十岁了,所以就可以赦免,但如果李学犯的是杀人罪,是谋逆罪,难道也因为他是大儒,八十岁了,就赦免他的罪过吗?”

    “如果杀人谋逆不能赦,那李学现在的罪,为什么就能赦呢?”

    “倚老卖老,就可以是护身符吗?”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汉昭烈帝刘备的话,”

    “朕不管,你也不要管。就让司法照着程序来。”

    “你是国家的储君,未来是皇帝,朕的基业要交给你,法、理、情三字的顺序,你千万不可搞混了。”

    ……

    &#29306&#22914&#32&#115&#104&#117&#99&#97&#110&#103&#46&#99&#99&#32&#29306&#22914&#12290太子走了。

    走的很落寞,很沮丧,眼角似乎还有泪。

    朱慈烺定定的坐在那里,一脸的沉思。

    从小教起的太子,都有点不能理解,都跟不上他的步子了……难道是他改革的步伐太快,太心急了吗?

    ……

    济南。

    人头人海。

    军士持着长枪,维持秩序,行刑台上,一颗花白的头颅耷拉着。

    山东按察使衙门审讯,一审死刑,李学放弃上诉,刑部先核,大理寺复核,隆武陛下朱笔勾决,一套程序走完,今日就是行刑日。

    “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威宗章皇帝啊~~你们睁开眼看看吧!”

    临死前,李学大哭。

    死签掷下,

    标牌拔去。

    刽子手的鬼头刀高高举起来。

    “斩!”

    刀光闪过,血光飞起,一颗花白的头颅落了地。

    一片惊呼。

    李学的头颅,为“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纷争彻底划上了句号,终于,再没有士绅敢在这个问题上,暗中阻挠,和朝廷讨价还价了。

    ……

    十月。

    朝廷封吴三桂为黑龙江将军,筹划开拓黑龙江地区。

    ……

    十二月。

    福临,布木布泰,多尔衮一行来到了京师。

    城门前,望着这一座雄伟的都城,多尔衮表面上面无表情,但心中的痛悔,却是无以言表。

    年轻的时候,他根本没有想过,亡国,俘虏,这样的屈辱,有一日会落到自己头上,那些年,面对明国雄伟的都城,他远远的遥望,心中澎湃的,只有冲锋杀敌、跃马城下的豪迈,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他心中的豪情渐渐消失,代之的是一种如何自保,守卫太祖开创的大清江山的艰难惶恐。

    但终究是没有守住。

    十二年的时间,他就败掉了大清的就江山。

    想到此,多尔衮心如刀绞,泪水在心中滚滚而下……

    “快看,虏酋~~”

    “过来了,砸啊!”

    汜减 7 5zw .c o&#109 汜。官道两边挤满了看热闹的大明百姓,当载着福临和多尔衮马车,先后来到之后,就听见一声声怒骂,无数的小石子腾空而起,将福临乘坐的马车,砸的砰砰作响。

    跟在后面的多尔衮的马车也一样。

    车厢里,布木布泰和福临都吓的瑟瑟发抖。

    即便道边的明军官兵持着长枪遮挡,也无法压制大明百姓对建虏的愤怒,很多人一边投掷石子,一边痛哭---从崇祯二年起,建虏数次绕道入塞,烧杀抢掠,给大明百姓造成的苦难,无法用言语形容,京畿地区,家家户户都有亲戚朋友死于建虏的刀下,如今虏酋投降,就在眼前,他们如何能忍住心中的悲愤?

    面对大明百姓汹涌的怒意,多尔衮闭着眼睛,动也不动,好像早已经是习惯。从宁远,山海关,永平,三河,这样的场景已经不是第一次,他的精神早已经是麻木了。

    “让开,让开!”

    听见护卫车队的明军士兵不住的大喊。

    终于,石子砸中车厢的砰砰之声逐渐稀疏,最后没有。

    不久,马车停下。

    “下车!”

    车帘被挑起。

    多尔衮面无表情的走下车来,然后他发现自己处身在一处巨大的广场,周围都是手持长枪,披鳞甲戴圆盔的明国经营精锐,旗帜飘扬处。仪仗的锣鼓手和号角排成两行,正在等待命令。

    抬头往正北方看,广场的尽头,一座红色的城楼,赫然矗立。

    城楼前,身穿绯袍或者青袍的明国官员已经在等待,一队队的锦衣卫挎着绣春刀,威势十足。

    多尔衮知道,自己是到午门了。

    ---虽然他从没有来过,但洪承畴等投降的汉臣,却不止一次的向他讲过明国皇宫的格局以及各种仪式的过程。

    所以他也清楚知道,接下来将是午门献俘。

    他和福临就是那个俘。

    隆武皇帝就站在午门之上,将接受他们的朝拜。

    “走!”

    两个甲士押着多尔衮向前,在他之前,布木布泰和福临母子,战战兢兢的向前走。

    到了午门前,多尔衮,布木布泰和福临都被压着跪下了。

    这中间,多尔衮一直仰着头,拼命向城楼看,虽然他清楚的看到了大明皇帝的黄罗伞盖,也隐隐看到了一个戴善翼冠,身穿元青色团龙罩袍的身影,但却不能看到大明皇帝的脸……

    芈何  芈。求月票~~~

    ...(记住本站网址:www.shandu.fun)

本文网址:https://www.shandu.fun/xs/5/5271/2354724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shandu.fun/5/5271/2354724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